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
课程思政实施方案(讨论稿)
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》(中发〔2016〕31号)、中共教育部党组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》(教党〔2017〕62号)文件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我院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体系,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,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,特制定此实施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、通识课、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,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二、总体目标
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、主渠道,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为目标,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、价值取向、政治信仰、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,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建设学生真心喜爱、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;培育充满思政元素、发挥思政功能的通识课和专业课,实现全部课程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,全面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,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、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。
三、主要任务
(一)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
落实《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》,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,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,更加注重实践教学,更加注重新媒体运用,更加注重文化融入、学术支撑,提炼教学内容,加强教学设计,创新教学模式,改革评价方式,创新考试形式,提高教学质量。用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的教学,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,澄清模糊认识,训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。
(二)发挥通识课与专业课育人功能
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,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,将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、文化自信等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。从学科价值中,挖掘独特的专业价值、历史内涵、文化诉求;从学科发展中,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、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追求卓越、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;从科学研究中,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、观点、方法养成科学思维方式,掌握科学学习方法;从实践育人中,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、分析、解决实际问题。
(三)提高全体教师育人能力
开展课程思政学习讨论,引导全体教师树立“课程门门有德育,教师人人讲育人”理念。开展入职培训、专题培训、集体备课、优秀教师示范等,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。引导全体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、网上互动、课堂反馈、实践教学等方式,把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引领有机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。
(四)健全评价考核督查机制
把教书育人作为核心内容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,把育人能力、育人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、岗位聘用、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。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为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,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范围。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,改革考核评价方式,将学习后的价值判断、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列为学生考核内容。建立定期督查制度,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推进落实情况。
四、实施保障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成立学院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,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。组长由党委书记、院长担任,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、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,成员有宣传处、教务处、组织人事处及系部负责人。
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办公室设在教务处。
(二)加大舆论宣传
由宣传处牵头,各相关处室、系部充分利用网站、微信、广播、电子屏、宣传栏等校园媒体,大力营造“课程门门有思政,教师人人讲育人”的舆论氛围,及时总结反映课程思政经验做法。
(三)完善相关制度
相关部门在队伍建设、岗位聘用、考核评价、评优奖励、成果应用、选拔任用等方面梳理完善规章制度,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。
附件:
1、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》
2、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》
附件1
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
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,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,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,特制定本指南。
一、课程思政含义
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、全程、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,把“立德树人”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。
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,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,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,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,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,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、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。
二、课程思政原则
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、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活动,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,寻找德育元素,进行非体系化、系统化的渗透式教育。应坚持如下原则:
1. 实事求是原则:力避脱离实际,坚持从时代发展、课程实际、学生实际出发自然融入德育元素。
2. 创新思维原则:破除思维定式,坚持创新教学理念思路、内容形式、方法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。
3. 突出重点原则:避免主次不分,坚持挖掘主要德育元素提升教育针对性。
4. 注重实效原则:力戒形式主义,坚持解决实际困难,满足成长需求,提升教育有效性。
三、课程思政内容
围绕课程思政目标,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,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,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,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。
核心价值观 |
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|
富强 |
物质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共同富裕 生产力标准 勤劳致富 综合国力 基本国情 中国梦等 |
民主 |
制度现代化 生存权 发展权 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宽容 协商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等 |
文明 |
以人为本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 社会秩序 国民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公序良俗 社会风尚等 |
和谐 |
真善美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依道而和等 |
自由 |
集体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行动自由 政治自由 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等 |
平等 |
社会平等 人格平等 众生平等 权利平等 公平正义 经济平等 政治平等 文化平等 机会平等等 |
公正 |
起点公正 过程公正 结果公正 程序公正 社会公正等 |
法治 |
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权利意识 责任意识 纪律意识等 |
爱国 |
爱祖国 爱人民 爱家乡 爱学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中国精神等 |
敬业 |
热爱劳动 热爱工作 热爱岗位 职业道德等 |
诚信 |
守信 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等 |
友善 |
包容 协作 团结 尊重 和气 宽厚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|
中国传统文化 |
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|
中华基本思想 |
革故鼎新、与时俱进 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 惠民利民、安民富民 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一统等 |
中华传统美德 |
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精忠报国、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仁义礼智信等 |
中华人文精神 |
求同存异、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形神兼备、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俭约自守、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|
马克思主义 思想方法 |
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|
马克思主义 基本思想 |
普遍联系、对立统一、质量互变、否定之否定等 |
实事求是 思想方法 |
理论联系实际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方法等 |
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|
归纳与演绎、分析与综合、抽象与具体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 |
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|
历史分析法、阶层分析法、社会存在分析法、社会矛盾分析法、社会调查分析法等 |
四、课程思政要求
课程思政教学设计,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,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。
1. 要注重隐性渗透。
教学设计要注重向社会环境、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渗透,要采用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、滴水穿石的隐性渗透方式,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教育。
2. 要注重正面教育。
教学中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,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,积极疏导,启发教育,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,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。
3. 要联系社会实际。
选取德育元素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坚持从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寻找,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,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。
4. 要加强纵横比较。
教学设计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出发,通过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比较、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、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,使德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,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。
5. 要关注个性体验。
教学设计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也要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既要遵循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共性和统一性,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。